close

  今年是中國接入國際互聯網的第20個年頭。20年來,信息技術革命日新月異,互聯網應用創新層出不窮,迅速融入社會方方面面,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廣度推動中國經濟社會發展,改變了人們的生產和生活方式。當前,中國互聯網發展呈現新的形勢,值得研究。
  一、網絡發展的新形勢
  中國工程院院士鄔賀銓曾這樣概括20年來中國互聯網的發展:“我們走過了以計算機為中心、以圖形作為主要界面的PC時代,走過了以軟件為中心的網絡時代,走到了以數據為中心的雲計算時代,走到了一個以應用為中心、以互聯網為基礎的物聯網時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創新永無止境,互聯網領域的新業態、新形勢不一而足。目前,我國互聯網發展主要有以下新特點:
  1. 大數據、雲計算、物聯網等新一代互聯網技術,將深刻改變經濟發展方式和生產生活方式。
  信息化在全球範圍內已經成為推動經濟社會轉型、實現可持續發展、提升一個國家綜合競爭力的強大動力。而作為信息化最顯著的標誌,互聯網已進入大數據、雲計算、物聯網的新時代。經過20多年的快速發展,我國已發展成為互聯網新技術應用的大國:網民數量突破6億,居世界第一;網站達400萬個,網站訪問量僅次於美國;手機用戶達12億,移動網絡用戶超過8億。
  黨的十八大後,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提出:“沒有信息化就沒有現代化”,以“信息化推動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前段時間,《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公佈,智慧城市被寫入其中。這既是攸關國家未來城市命運的重大規劃,也是我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重要抓手。一方面,城鎮化的快速推進為中國互聯網發展提供了更加廣闊的空間;另一方面,雲計算、物聯網、大數據等信息化技術將在這個過程中加速創新並得到應用普及,為優化未來城鎮佈局提供強有力的帶動支撐。智慧城市是城市信息化的高級階段,代表了未來城鎮化的發展趨勢。在智慧城市中生活,智慧交通系統可以幫你選擇最佳出行路線,遠程醫療系統可以讓你在家享受診療,智慧家居服務器能夠根據溫度、濕度、體溫等指標給出最合理的健康建議……這些功能的實現,離不開大數據,離不開雲計算,離不開物聯網,可以說,智慧城市是現實世界與數字世界的有機融合。我國目前已有20多個城市開始了智慧城市示範點工作,到2025年,政府對智慧城市的投資有望超過2萬億元,將迅速帶動相關產業鏈條及企業的飛速成長,催生跨領域、融合性的新興產業形態,創造400萬個就業機會。
  大數據不等同於“大量的數據”,而是跨行業、綜合性、動態的、有意義的數據。有人說大數據是互聯網行業的“黃金”,企業通過物聯網,追蹤用戶的“數據腳印”,進而整合、分析,為企業發展提供決策依據。因此,從某種程度上說,龐大的用戶群就意味著市場潛力和發展前景。近兩年,電子商務在我國迅速擴張,越來越多的商家在傳統銷售模式外,大力拓展網絡渠道,越來越多的人們改變了購物習慣,熱衷於網絡購物,足不出戶,享受海淘的樂趣。去年,我國電子商務市場交易規模達10萬億元。自2010年起,互聯網服務商以各種在線手段,與商業對手爭奪市場份額的競爭性商業活動越來越激烈,不僅影響業內生態,更輻射了數以億計的網民。去年,餘額寶以高於銀行活期存款的收益率做宣傳,三個月時間,就積累了1600萬的開戶數。自2013年下半年開始,餘額寶、“活期通”(騰訊、財付通、華夏基金及華夏現金共同推出)、“百發理財”(百度旗下)等互聯網理財產品紛紛面世,電商金融領域的競爭更加白熱化。
  可以想見,互聯網新技術的日新月異不僅深刻改變著社會經濟發展方式和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也給經濟和社會管理提出了一系列新課題、新挑戰。
  2.可穿戴終端設備崛起,移動互聯網發展深遠影響著社會發展形態。
  以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等為終端的移動互聯網爆髮式增長,是近兩年來中國互聯網發展最為顯著的特點之一。大家在生活中,可以直觀感受到手機網民的數量。在地鐵上、公交車上、咖啡館里,隨處可見“低頭一族”,聽音樂、看電影、購物、聊天、閱讀等,都可以通過手機實現。朋友聚會、家人聚餐,也都要把手機放在桌上,就像有句話說的那樣:“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不是我在天涯你在海角,而是我在你身邊你在玩手機”。
  移動終端不僅僅只有手機、平板電腦,可穿戴設備將掀起移動互聯網下一個更壯麗的篇章。今年兩會期間,人民網記者佩戴谷歌眼鏡採訪的照片引發了不小的關註。谷歌眼鏡具有和智能手機一樣的功能,可以通過聲音控制拍照,視頻通話和辨明方向以及上網衝浪、處理文字信息和電子郵件,雖然還沒有正式公開銷售,但類似的可穿戴終端無疑會是移動互聯網的發展方向之一。這些終端設備的進化、更新,不僅改變了媒體的生產方式,也作用於人們的新聞消費習慣,乃至影響社會發展的形態。美國皮尤研究中心發佈的新聞業年度報告(State of the News Media 2013)顯示,近三分之一(31%)的美國成年人已經拋棄了一家媒體(包括停止閱讀一份紙質媒體,或不再收看某一電視頻道),拋棄的理由是這些媒體不再能夠提供他們想要的新聞。與此同時,全球最大的社交網絡Facebook成為美國第一大新聞閱讀網絡,64%的美國成年人每月訪問該網站。
  中國網民中使用手機上網的人群比例由2012年底的74.5%提升至81.0%,遠高於其他設備上網的網民比例。而隨著3G、4G網絡的普及,一些產業形態、業務形態和商業模式也在不斷推陳出新。新疆阿克蘇蘋果的生產和銷售就採用了手機二維碼溯源技術,對蘋果生產、流通、消費過程進行監控。這個小小的應用,為企業帶來了20%—30%的品牌溢價,降低了仿冒損失,保護了消費者權益,產生了很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互聯網業務移動化的拓展遷移已經全面展開,資金、技術、人才迅速聚攏,成為當下發展最迅猛、競爭最激烈、創新最活躍的領域之一。
  3. 中央網信領導小組成立,意味著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建設上升為國家戰略。
  去年,斯諾登和“棱鏡”計劃將網絡信息安全問題的嚴峻性擺在了全世界面前。給每個人每個國家提了醒:網絡信息系統已經成為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活動的基礎平臺和神經中樞,如果遭到破壞,會給整個國家金融通信、能源交通、國防軍事等攸關國計民生和國家核心利益的方方面面帶來嚴重後果。網絡已經突破了傳統意義上的國界線,是國家的一種“新邊疆”,世界主要國家對網絡空間的價值認識不斷深化,網絡空間安全被提升到國家安全戰略高度加以籌劃指導。美、英、法、德、俄等主要國家都制定了網絡空間安全戰略。據不完全統計,已有50多個國家發佈了網絡安全戰略,40多個國家組建了網戰部隊。可以說,下一個十年的全球競爭,最重要的戰場就在互聯網。
  互聯網大國不等於互聯網強國。我國現在網站數量400萬個,網民數量世界第一,寬帶接入量最多,網站訪問量僅次於美國,是名副其實的網絡大國。但是,有幾個指標卻落後於世界發達國家水平,比如互聯網普及率。截至2013年12月,我國互聯網普及率為45.8%,還不足50%。另一方面,我們的互聯網上市企業市值與美國相比仍有很大差距,2005年之後創立的中國互聯網企業,至今仍未在國內上市板塊中出現。在維護網絡安全方面,雖然我們做了很多努力,但因制度不健全、手段不豐富、技術不過硬,使得網絡安全存在很大隱患。僅2013年,我國就有2430個政府網站被篡改,同比增長34.9%。特別是互聯網領域缺乏自主創新的核心技術,從硬件到軟件,從基礎到應用,從產品到服務,同西方發達國家甚至同韓國、印度比都存在很大差距。我國政府部門、重要行業82%的服務器、73.9%的存儲設備、95.6%的操作系統、91.7%的數據庫都是國外產品。我國年進口芯片總額已超過2000億美元,這高於進口石油的1200億美元。美國的互聯網企業幾乎滲透到我國網絡空間的每一個節點,覆蓋了信息技術的所有領域。與此同時,網絡生活中網絡用戶的合法權益、個人隱私屢遭侵害,網絡病毒、人肉搜索、網絡攻擊、網絡竊密等現象頻發。
  提升網絡信息安全需要科技的不斷創新,只有科技創新,才能占領信息技術的制高點。我國互聯網企業創新不足,新興互聯網企業實力不強等問題制約了我國網絡實力的提升,雖然我們擁有龐大的互聯網用戶群,但仍然難以充分發揮我國互聯網市場的優勢。因此,國家網絡空間的戰略設計刻不容緩,網絡安全迫在眉睫。今年2月27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央網絡安全和信息化領導小組第一次會議。中央網信領導小組,是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以後,由習近平總書記直接擔任組長、李克強總理擔任第一副組長的第三個跨黨政軍的重要機構。這個機構不單是信息化領導小組,而且把網絡安全放在更突出的位置,與國家信息化整體戰略一併考慮,具有重大戰略意義。在這次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沒有網絡安全就沒有國家安全,沒有信息化就沒有現代化”,明確提出把我國建設成為網絡強國的戰略目標。可以預見,我國未來互聯網的發展,將與“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同步推進,向著網絡基礎設施基本普及、自主創新能力顯著增強、信息經濟全面發展、網絡安全保障有力的目標不斷前進。
  二、網絡輿論傳播的新特點
  互聯網新技術的應用改變了所有人的信息消費方式。對傳統媒體特別是平面媒體來說,能夠適應信息網絡化傳播的趨勢就是機遇,不能適應或者跟不上這個趨勢就是危機。在互聯網發展初期,一些傳統紙媒、廣播、電視建設了自己的網站,同步發佈報紙上、廣播里、節目中的內容。這個時候,網絡其實是傳統媒體產品的新載體,工具色彩濃厚。互聯網進入Web2.0時代以後,互聯網的屬性出現了一些新變化,我們感受最明顯的就是,你不僅可以瀏覽網站內容,也可以在網站上發表意見、表達觀點,從單純的“讀”向“寫”甚至“共同建設”轉變。網絡催生的各種新技術平臺,使得專業化媒體演變為普通人能夠共同參與的公共輿論空間,尤其是在博客、微博普及後,內容發佈和傳播的門檻被大大降低。傳統媒體的單向傳播、受眾被動接受模式被互聯網為代表的新興媒體的平等交流互動傳播、更註重用戶體驗、滿足多樣化個性需求的即時傳播所替代,輿論傳播呈現出了一些新特點。
  1. 網絡媒體的社交化,使個性化信息篩選成為常態、信息傳播鏈條更動態。
  中國網絡媒體最近十年變化的核心,是從重視人與內容的關係轉變為越來越重視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無論是QQ、微博、微信、易信,還是YY、陌陌,這些產品極大地拉近了人與人之間的自由交流、溝通的距離和空間,不再只是簡單鎖定人與內容的關係。社交化鏈條上的每個人,都是對信息篩選後再進行二次傳播。這個選擇的過程使信息逐漸從“公用”轉為“私享”,比如在微信平臺上,你可以根據個人興趣隨時訂閱、放棄各種類型的信息,也可以將自己認可的信息進行轉發給特定的人,為這些信息找到真正的受眾。
  這個自主、動態的傳播過程正是社交關係鏈傳播的明顯特征。人們對特定信息的需求會推動內容生產模式的改變,內容生產主體會更加多元,為人們打造的“定製化”的信息“小竈”也會更加個性化。不過,社交媒體上的這些個性化內容並不能取代大眾傳媒,甚至可以說,報紙、電視等依然是不可或缺的信息源和內容生產者。日本在2012年曾對東京都和另外8個縣(都和縣均為日本的一級行政區)社交媒體使用者進行過調查,結果發現,經常在社交媒體上投稿或發佈信息的人,其發佈內容約30%來源於報紙、電視等大眾傳媒的報道。雖然來源於大眾傳媒的信息數量遠少於發佈者自己創作的,但從可信賴程度看,經常發佈信息者中有58.3%的人認為報紙內容值得信賴,認為電視和企業、團體等的主頁內容值得信賴的分別為45.9%和38.2%。源於社交媒體的信息被認為不怎麼令人信得過,上述受訪人群中只有10.2%的人信賴源於社交媒體的信息。
  在我國的新媒體平臺上,高品質的新聞內容同樣是吸引用戶的決定性因素。這正是主流媒體之所長,政治的權威性、內容的專業性、品牌的影響力、市場的占有率是“主流媒體”的優勢所在。現在,主流傳媒在想方設法維持內容優勢的同時,也註意活用社交媒體的形式,增強與受眾互動。人民日報法人微博粉絲數已經超過3000萬,成為深具影響力的媒體微博。新華社開通新媒體專線,以多媒體方式向用戶提供豐富的產品信息服務,中央電視臺“電視影音”客戶端用戶數超過2.1億,用戶遍及190多個國家和地區。截至2013年11月底,中國有103家網站提供微博客服務,微博客賬號總量已突破13億;媒體微博快速發展,僅在新浪微博和騰訊微博,就有3.7萬個媒體機構賬號。人民網、央視新聞、中國之聲等媒體開通和入駐新聞客戶端,一次採集多次傳播,憑藉“新聞+訂閱”的模式,新聞客戶端初步實現了移動全媒體平臺的目標,這些都是突破傳統傳播方式、有益的媒體融合嘗試。可以說,新形勢下,主流媒體新媒體化轉型發展已經從生產模式、內容模式、渠道模式、用戶模式等全產業鏈條上進行協同突破和創新,新型輿論格局正在形成。
  一個健康、繁榮的信息社會,必然是個性信息與共性化內容同時存在、互為補充的,個性信息尊重群體需求的差異化,而共性化內容則是社會的“粘合劑”。全面的碎片化信息和高度的同質化信息都有其負面影響。前者可能意味著一盤散沙,沒有任何聲音可以主導,發言群體之間、受眾之間都缺乏信任感,網絡空間充斥著未加證實的缺乏責任感的言論。後者則意味著群體之間毫無交流,自說自話,形成嚴重的群體極化。
  2. 信息的碎片化、傳播的細微化,是當前網絡傳播的另一大顯著特點。
  在信息高度發達的互聯網時代,社會生活更加多元、節奏更加快捷,信息的需求也更加多樣。與此相適應的新興網絡媒體傳播的一個顯著特點就是“微傳播”,信息更加碎片化,內容生產更加強調精準短小、鮮活快捷。微博只有140個字,微視頻只有3分鐘,微電影只有不到半小時。各種微內容、微信息高速流動、跨平臺流動,用戶隨時隨地可在最短時間獲取最多信息。
  “微傳播”使信息流通越來越倚重互聯網新技術。“兩會”期間,人民網首次開設移動直播室,微視頻、微博、微信、微聞天下等四“微”結合,在WAP站和移動端對“兩會”進行圖文直播或實時報道。新華網在官方微博平臺開設“兩會微現場”、“兩會智囊圈:我為改革獻智”、“兩會粉絲團”等欄目,使兩會報道向社交圈子延伸。中國網絡電視臺通過IPTV、手機電視、手機央視網、互聯網電視、央視新聞客戶端、Cbox央視影音客戶端等多終端,同步推薦兩會報道,形成了傳播合力。中國經濟網推出“代表委員時間去哪兒了”等多個系列信息集納稿,既保證了兩會報道的系統性、整體性,又實現了信息傳播的“短、平、快”。中國網、中國廣播網和搜狐網、網易網、騰訊網等網站,在移動客戶端和微博、微信平臺上推出“微播報”、“微視頻”、“微直播”等系列欄目,通過移動端第一時間將兩會信息送達網民。
  與傳統媒體動輒就拉開架勢,長篇大論,強推硬灌的傳輸模式被網絡傳播方式不同,微傳播正大興其道。去年在網上大受熱捧的《領導人是怎樣煉成的》,以5分鐘網絡動漫的形式在網上推出。短短幾天之內,各大網站的點擊量就超過1000萬次,位居同類視頻前列。網民一片叫好聲,都認為視頻接地氣,親民、順民、“很萌”,拉近了中央領導和人民群眾的距離。以風趣幽默的方式表達嚴肅的政治話題,是宣傳工作的一大突破。
  3. 可視化、圖解新聞、動漫動畫等越來越成為受青睞的網上傳播新形式。
  淺閱讀已經成為信息碎片化和微傳播的一個顯著標誌。淺閱讀不是“淺薄”,其實質是快速、跳越,不斷更新,有時候更意味著“精準化”,意味著信息要具備“眼球效應”。
  搜索引擎使“定製”淺閱讀成為可能,不同的關鍵詞帶來的全是“碎片化”信息,事件的細節先於整體風貌出現,人們的信息攝入過程呈現出從點到線再到面的特點。一些網站利用雲計算、大數據,優化媒體內容製作、存儲、分析流程,提升數據處理能力,充分挖掘大數據背後的新聞價值,拓寬新聞來源,豐富新聞內容,為用戶提供高質量的新聞信息產品。今年春節期間,央視與百度合作,利用大數據分析,報道春節期間的人口遷徙流動,不僅精準可視可信,而且讓人耳目一新。可視化、圖解、動漫動畫等信息傳播形式,大大提高了人們閱讀的愉悅感和跳躍度,使網絡信息在傳播過程中既保證了趣味性,又最大限度地提供了信息量。
  4. 網絡輿論傳播不僅要重視新聞信息源頭的生產,還要高度重視信息傳播流通過程的引導和維護。
  如果不重視信息傳播流通過程,信息就難免中途變樣。不少正面報道,在傳播過程中,由於一些大V的別有用心的歪評,一些公關公司雇佣水軍的加入和跟風網民的灌水跟帖,最後網上傳播的卻是負能量。因此,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新興媒體的傳播,相對於傳統主流媒體,就必須更加重視傳播過程的引導和維護,更加重視傳播過程的網評引導和跟帖管理,更加重視網評員隊伍建設和網站編輯的教育培訓管理,真正建設一支政治強、業務精、作風硬的隊伍。
  三、網絡管理的新探索
  國際社會儘管對如何管理互聯網有分歧,但對於“互聯網需要加強治理”的態度卻是一致的。任何一個國家都不會允許互聯網變成“法外之地”。中央決定組建更高層級的互聯網管理機構,就是從國家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高度,加大頂層設計力度,理順和整合網絡治理體制,切實提升新媒體的應用水平和治理能力,推動形成客觀理性的網絡生態。
  1. 構建互聯網法律體系,加強頂層設計。
  這是維持網絡空間秩序、保障網絡安全的迫切需要,也是參與國際標準制定,提升國際網絡話語權的必備條件。中央高度重視網絡立法,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要加強網絡法制建設,加大依法管理網絡力度,推進網絡依法規範有序運行。今年2月,在中央網絡安全和信息化領導小組第一次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再次強調,要抓緊制定立法規劃,完善互聯網信息內容管理、關鍵信息基礎設施保護等法律法規,依法治理網絡空間,維護公民合法權益。
  目前,我國網絡立法主要由兩部分組成,一部分是傳統法律法規,可以直接適用於網絡,或者修訂、解釋後適用於網絡,另一部分是針對網絡的專門立法。總的看,這些網絡立法多是在互聯網發展初期制定,存在及時性不夠,針對性、系統性不強,規範層級較低等問題。隨著網絡快速發展,移動互聯網、雲計算、物聯網、電子商務等新技術新業務不斷涌現,網絡安全問題日益突出,現有立法已不能適應網絡管理和發展的需要,亟須進行頂層設計和統籌規劃,積極開展立、改、廢、釋工作。
  2. 網絡信息自由安全流動,有賴於規範的秩序。
  現階段,《互聯網信息服務管理辦法》、《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管理規定》和《未成年人保護法》等法律法規中明確了淫穢色情、低俗信息等網絡禁載內容。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與其他部門合作,開展了多個專項行動,深化拓展整治網絡秩序、凈化網絡空間工作。在規範網絡新聞傳播秩序方面,2013年5月9日,在全國範圍內部署開展為期兩個月的規範互聯網新聞信息傳播秩序專項行動,重點整治新聞來源標註不規範、編髮虛假失實報道、惡意篡改新聞標題、冒用新聞機構名義編髮新聞等違規行為。在打擊網絡謠言方面,2013年8月,全國公安機關針對網絡謠言展開的專項治理行動,高法和高檢專門出台了相關司法解釋,“秦火火”、“立二拆四”等一批網絡名人相繼落網。同時,北京地區網站聯合闢謠平臺上線,快速整合傳播闢謠信息。在自媒體規範方面,2013年8月10日,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主任魯煒與十多位網絡名人座談,指出網絡名人應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傳播正能量,並提出應遵守的“七條底線”。同時,對迅速發展起來的即時通信工具微信,以及境外團體、機構和外國政要開設的微博賬號也提出了明確的要求。在清理網上淫穢色情及低俗信息方面,今年4月13日,全國“掃黃打非”工作小組辦公室、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工業和信息化部、公安部聯合發佈《關於開展打擊網上淫穢色情信息專項行動的公告》,對包括移動互聯網在內的網上淫穢色情及低俗信息進行一次全面清理。同時公佈接受社會監督的渠道,以實際行動配合專項行動開展。文明的國度必然是擁有良好的互聯網秩序、健康使用互聯網內容的國度。只有政府、媒體、網民等多元化主體聯動,形成協同治理機制,才能強化網絡治理、確保網絡媒介生態秩序。
  3. 行業自律是互聯網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
  “政府加強管理、行業加強自律”是世界各國互聯網管理的普遍做法。20年來,我國逐步探索建立了法律規範、行政監管、行業自律、技術保障、公眾監督、社會教育相結合的互聯網管理體系,行業自律成為我國互聯網管理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一些互聯網行業自律組織,緊跟互聯網發展前沿開展探索研究,積極配合政府加強行業管理,為推動我國互聯網發展和中國特色網絡文化建設做出了突出貢獻。2004年成立的首都互聯網協會,主要通過“北京網絡新聞信息評議會”、“網站自律專員”、“媽媽評審團”三種機制對互聯網企業形成約束。今年年初,騰訊公司發出《向網絡詐騙黑色產業鏈宣戰》倡議書,向整個社會和業界發出倡議,吹響向網絡詐騙黑色產業鏈宣戰的號角。作為網絡營銷者,騰訊公司倡議的行業自律規範具有制定程序較簡便以及適用靈活度較大的優勢。在現階段,這不但能發揮其對個人信息處理行為中的規製作用,填補正式法律出台前的功能障礙,還能為相關法律制定頒行積累經驗。4月初,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成立,這個國家級協會成員中涵蓋了銀行、基金公司等傳統的金融機構,旨在對互聯網金融行業進行自律管理,推動形成統一的行業服務標準和規則,引導互聯網金融企業履行社會責任,促進整個行業的健康發展。如今,互聯網大發展、大融合、大變革已成定勢,自律組織探索的領域會越來越廣,形式也會越來越多樣。這些行業組織將充分發揮自律建設的帶頭作用、服務作用、紐帶作用,完善自律規範,健全自律架構,積極開展網絡信息公眾評議、文明網站評選等活動,引導業界依法、誠信、文明辦網,推動互聯網行業持續健康發展。
  4. 提高公民個人網絡素養是管好用好互聯網的基礎。
  互聯網、移動設備及社交媒體使用的增多,使得人們駕馭可用信息的難度越來越大。規範互聯網的發展,除了完善法律法規,加強管理和業界自律以外,在很大程度上要靠網民的自覺維護。這就需要網民強化輿論公約意識,培養客觀對待新聞事件、堅持維護公共利益的理性思維,用開放、包容的心態看待互聯網信息傳播。
  從我國網民的構成來看,提高青少年學生的信息素養刻不容緩。目前,我國青少年網民已達2.35億,占網民總數的41.6%。他們正處於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網絡和新媒體在方便青少年學習、生活的同時,也對其產生不少負面影響。網絡信息傳播的快捷、開放,很容易對涉世未深的青少年造成信息甄別的難度,不利於思維能力和判斷能力的培養。同時,一些低俗信息和網絡謠言等虛假信息的泛濫,也會誤導社會認知,使部分青少年接受的主流思想道德教育被稀釋、替代,價值觀發生扭曲或偏差。
  近年來,政府各個部門在大力倡導未成年人文明上網、綠色上網方面進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和嘗試。2013年11月,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與教育部、共青團中央等單位共同指導全國百家網站開展“綠色網絡 助飛夢想”——網絡關愛青少年活動。其中,互聯網法律法規宣講普及活動就是面向青少年群體,宣傳普及互聯網法律法規知識和安全上網健康用網常識,引導青少年增強法律意識,提升青少年網絡素養和法制意識,形成科學、文明、健康、守法的上網習慣。
  培養網絡文明素養非一日之功。相關部門要把網絡文化法治和道德教育納入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實踐中,提高公民自覺維護網絡文化健康有序發展的意願。既要實施“網絡安全知識進校園”行動,也要在學校日常教育管理中,發揮思想政治教育類課程、互聯網專業課等主渠道作用,將學生網絡道德教育納入課程教學,努力實現未成年人網上自我教育、自我約束和自我保護。 (來源:紅旗文稿)
  (作者: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副主任 任賢良)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q56nqhotj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